「時間已經停止,剩下就是慢慢變老」,這句台詞是出自於王小帥《地久天長》這部電影。其實坦白來說,我現在已經忘了我是什麼時候看的這部電影,也記不清這部電影裡具體的情景細節,但每當我感嘆時光飛逝的時候腦海中都會浮現這句台詞。
現在如果要讓我回想,去年這個時候我的一些生活情景。印象中,去年這個時候我還處於人生的一個迷茫和覺醒的交叉時期,當然那個時候我還沒有開始學習前端。我是從 2021 年 12 月接觸到 Mirror 這個產品,之後又了解到了 Web3 的概念和技術選型後,才慢慢的開始正式學習前端。而於此同時,整個 2022,我基本上都是在 Learning 和 Coding 中度過的。
前兩天剛把前端領域內非常經典的一本書《JavaScript DOM 編程藝術》看完,甚是感慨。這本書最早是我在大二時候買的,那時候小程序剛火,網絡上吹的天花亂墜,當時流行的一類觀點言論是把小程序應用比作手機的 app,把微信充當另一種宏觀維度的操作系統。當然現如今再看小程序的應用生態和開發場景,不免覺得當時的言論有點無稽之談。但作為個體,在當時是否能看得清未來發展的趨勢不僅僅是由其個體的業務能力決定,更多的還是靠其經驗和閱歷的累積。如今一本書我拖了四五年的時間才看完,時間仿佛在我身上一下子就停滯了一般,這在當前號稱「內卷」的時代確實是一種別樣的景觀。
過去的一整年時間裡,我基本上每天都至少花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學習編程。其實最早接觸編程是在初中,那時候有信息技術的競賽,報名後學到循環就堅持不下去了,直到我大二才徹底弄懂 for 循環的整個執行流程,並能較好把循環自然帶入到我的程序設計中。雖然我從本科到研究生的專業都一直是計算機,但在此之前我對計算機一直嗤之以鼻,當時我認為技術只是一種成本問題,只需要給錢讓別人來做就好。所以在此之前我並沒有把很多精力花費在編程上,高中、本科的我把大把時間花費在影視作品上,很難想象如今日漸浮躁的我在當初是怎麼能有閒情逸致,在每一個傍晚、黑夜慵懶的躺著看著一部部冗長晦澀的文藝片,獨自裝逼般去思考電腦螢幕前那些隱喻,這些也一度給了我自信膨脹,讓我產生了想當、能當導演的錯覺亦或是衝動。
時間的轉變在於今年我開始嘗試寫 Web,當我像搭積木一樣的把網站拆分為不同的組件,又單獨編寫不同組件的 UI 和邏輯交互,最終整合所有組件成功 Build 出一個新的網站的時候,那種喜悅和成就感是我之前從未有過的。我仿佛抓到了一個可以很好表達我訴求和想法的工具,這也是我一直苦苦追尋的東西 —— 找到可以很好滿足自我創作慾望的工具。之前我以為是導演,現在我認為是代碼。這對我造成的直接影響,是我改變了之前一直認為「技術是一種成本問題」的觀點。對於商業來說,技術或許只是一個成本問題;但對於開發者個體而言,技術在我看來是創作者表達的一種工具。
所以當我找尋到了我的這份熱愛,今年一整年我一直都在堅持 Coding,樂此不彼。2022,這一年如按下了暫停鍵過的如此之快,而這一年在技術方面的提升也收穫滿滿。這不是現在主流單純的功利教育,告訴你要好好努力,你就會有一份好的工作(況且事實情況,我目前秋招後沒有工作:)。相反更多的時候,是單憑個內心的一股熱血、拼勁和單純,因為我明白我現在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意義的。而學習是一種積累的過程,當積累來到閾值,我終將會在不久的將來 Build 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產品,我終將會有能力給開源社區做出貢獻,去修改那些開發者以萬來計量的框架源碼,我終究會用代碼的方式告訴這個世界我來過,未曾後悔。
兜兜轉轉最終還是回到了代碼這一條路,翻完四五年前買的一本書,發覺如果當初再堅持久一點或許現在又是另外一種情形。但如果你問我是否後悔浪費了光陰,我想到的是在重慶的街頭,她問我愛不愛她,我把她的手塞入我的褲子口袋伸向褲襠告訴她我對她的溫度。
沒有誰不是在浪費光陰,活著就是一種消耗。而我依然年輕,我終將在今後的潮起潮落中:
燃燒自我。
Lesenelir